小说泛目录

登陆 注册

首页 > 从设厂施粥,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最新章节列表

从设厂施粥,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

从设厂施粥,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

作者:傲世王

类别:军事历史

状态:连载中

最后更新:2024-05-08 22:25:09

从设厂施粥,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我们看很多明朝历史剧的时候,剧里面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场面,赶到灾年的时候,政府就会架起大锅,然后煮上白粥,供受灾的百姓们食用。其实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,明朝曾经开设了很多的粥厂,用于灾年赈济灾民,并
简介: 从设厂施粥,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我们看很多明朝历史剧的时候,剧里面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场面,赶到灾年的时候,政府就会架起大锅,然后煮上白粥,供受灾的百姓们食用。其实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,明朝曾经开设了很多的粥厂,用于灾年赈济灾民,并

展开»

正文

从设厂施粥,来看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

我们看很多明朝历史剧的时候,剧里面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场面,赶到灾年的时候,政府就会架起大锅,然后煮上白粥,供受灾的百姓们食用。

其实这个场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,明朝曾经开设了很多的粥厂,用于灾年赈济灾民,并形成了完善的粥厂制度。而粥厂制度以外,还有着其他的灾年救济措施,它们一同构成了明朝的灾年救济制度。

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灾年施粥的传统,明朝政府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基础上,从嘉靖年间开始,制定了完备的制度。据《明史》记载:“赈粥之法,自世宗始。”

落实到实处,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首先政府需要进行选址进行建厂,对于地址的选择一般遵循几个原则。第一,一定要建在灾民集中的地方,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多跑路。第二,要各个灾区分散建立,“量村落远近,每数里许辄立一厂,棋布星列,”因为这样能够照顾到更多的灾民。

其次,政府在每个粥厂安排一名总管,负责管理粥厂的日常事务,然后两名常簿,负责管理粥厂账目,还有一名司积负责管理粮食。除了这些政府官吏,每个粥厂还要从当地选取一名粥长协助粥厂的管理。一般只有当地德高望重、家境殷实的人才能担当这个重任,因为他们在当地有一定的号召力,办起事很容易,又不缺吃穿,能避免对粥厂粮食的贪墨。

而粥厂的粮食来源一共有三个,分别是政府拨粮、官员捐粮、民间富家大户捐粮。因为政府的力量是最雄厚的,所以理所当然的是政府拨粮占据了最大的比重。万历年间,顺天府遭遇重灾,政府调拨了五千担粮食进行援助,解决了灾荒。而这也只是众多个例中的一个,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
而到了煮粥施粥的时候,也是要按照一定的流程的,并不是有的影视剧当中呈现的那样,一群人乱糟糟的挤上来盛粥,毫无秩序可言。明政府针对施粥,明确制定了相关的步骤,主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。

归纳一下,一共有四个步骤:审户、标识、排序、散粥。先把灾民按照经济条件进行分类,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施粥,然后给灾民发放“粥票”,作为他们进入粥厂领粥的依据,灾民进入粥厂以后还要按照顺序进行排队,不得拥挤争抢,最后由两个人抬着粥依次分给灾民们。按照这个顺序施粥,基本可以照顾到所有真正需要赈粥的灾民,而且整个过程井然有序,很少发生争抢踩踏事件。

明朝中后期自实施粥厂制度以来,施粥作为一种临时的救济措施,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明朝乐平县令钟化民曾说:“煮粥乃救荒第一急务,以其能挽垂亡之命,且无不均之叹也。 ”因为实施起来很简单,而且效果显著,所以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。

明人钟化民在《救民图说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“郭家村刘一鹍,既贫且病,属其妻日:与其相守偕亡,莫若自图生计。刘氏泣曰:夫者,妇之天。死则俱死耳!安忍弃乎?至是粥厂星罗,竟得两全。”

因为粥厂制度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救灾措施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灾的问题,所以除此以外还制定了别的救灾制度,作为配套的措施,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。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救灾制度和它们所发挥的作用。

调粟

调粟分为“移民就粟”和“移粟就民”两种形式,意思就是把粮食从富足的地方运到灾区救灾,或者把百姓安置到未受灾的地区度难。但是使用最多的是移粟就民,因为这种方式最高效、成本最低。

根据《明实录》记载:“正统十年七月,减粜河庆仓粜济山陕饥,十二月输河南粟赈陕西饥。”政府运用强制力量,对粮食进行统一的调拨,然后对灾区进行救济,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燃眉之急,帮助灾民们生存下来。

以工代赈

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,罗斯福政府曾兴修基础设施,招募了一大批失业工人,这样既解决了工人的失业问题,又建设了基础设施,还盘活了国内的经济。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,缓和了当时美国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,成为当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救灾措施。

而在明朝的时候,明政府就已经知道这么做了。灾难发生以后,明朝政府组织灾民进行兴修道路、疏通河道、加固堤坝等公共设施的建设,然后发放给这些灾民一定的工钱,这样他们的口粮就有了着落。通过这种方式,既救济了灾民,免得他们生乱,又兴修了利国利民的工程,可以说是一举两得。弘治年间,河堤决裂,河南巡抚孙需就曾招募灾民修筑河堤,既解决了灾民的生存需要,又修好了河堤。

安辑

因为灾民受灾以后,有些人就跑到没有受灾的地方避难,然后就成为了流民。但是古代王朝最忌讳的就是流民的存在,因为这样很容易滋生事端,激化社会矛盾。于是明政府就给予这些灾民足够的盘缠,把他们送回原籍。然后再贷给他们种子、耕牛等生产资料,帮助他们恢复生产。

据史料记载,成化二年,巡按河南监察御史娄芳上书皇帝:“今淮、徐、河南等处人民鬻麦卖男女者沿途成群,价值贱甚,至夷人、番僧亦行收买。乞出内库银帛,赍付巡视都御史设法收赎及禁约边关,不许番僧人等夹带中国人口出境,仍给价赎还原籍,令本处巡抚大臣区画种子、牛具,给与耕种。”然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,命令户部照办。

蠲免、减征

灾年过后,老百姓种地几乎是颗粒无收,但是按照规定,还是需要缴纳赋税,以及承担徭役。而这种时候,老百姓连生存都成了一个难题,根本无力承担这些赋税徭役。如果政府催逼灾民的话,很容易激起民变,威胁国家的安稳。所以明朝政府索性减免灾民们的赋税徭役,以减轻他们的负担,使他们顺利度过灾年。

根据史料记载,洪武四年,西安、庆阳、凤翔三府受灾,一共减免田税十九万三千三百多担粮食。永乐十二年,杭州、嘉兴、苏州等五府受灾,一共免去了四十七万九千多担粮食。这样一来,老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,不仅保全了性命,而且还有能力进行灾后的建设。

从以上的这些措施中,我们可以总结出明朝救济制度的特点。

第一,临时性和长久性结合

这是一大亮点,通过赈粥等临时性措施先解决灾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,让灾民能活下来。然后再通过借贷生产工具、减免税赋徭役等长远的措施,彻底的完成救济任务。

第二,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结合

以调粟为例,输送到灾区的粮食,政府出一大部分,然后鼓励民间进行捐献。就跟今天如果一个地方发生灾难,然后社会各界进行捐助一样,不仅能减轻政府的压力,还能团结全社会的力量,共同帮助灾区进行建设。

第三,明文规定,有章可循

以粥厂的建设为例,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混乱的样子。整个过程都有政府的明文规定,包括哪里建厂,谁负责管理,给哪些人施粥,怎么施粥等,都必须按照规章有序进行的。这就表明了凡事明文规定、有章可循是明朝救灾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。

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,粥厂只是让灾民暂时的有口饭吃,但是对于老百姓恢复正常生活来说还远远不够。因此政府又想了其他的办法,安置灾民到别的地方,给予他们容身之所,或者借给他们生产资料和工具,帮助他们恢复生产,一旦农业能够正常进行,那么灾民的生活就有了指望。然后政府还会减免他们本该承担的赋税、徭役,从长远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常态。

临时性和长久性的措施相结合,一起构成了明朝整个救灾制度。它们共同发挥作用,为明朝的灾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也帮助明朝政府发展了民生,稳定了局面,加强了统治。所以说,明朝的这一救灾制度还是相当不错的。

反思

明朝这些救灾制度体现的一些思想,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。它里面的特色和亮点,对今天我们的救灾工作仍然还有借鉴价值,所以我们仍然要发掘和吸收这些有益的地方。

我是听历史说话,青云计划获奖者,欢迎关注我,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。也欢迎大家点赞转发评论这篇文章,大家一起交流!

热门推荐
明朝赈灾制度   明朝救灾体制的形成原因   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   明朝救灾体制特点   明朝 灾害   明朝末年灾害   明朝赈灾拨款多少   明末赈灾   明朝救灾防疫措施的特点   明代治灾体系   
统计代码